返回首页

东风尽

第八章 【新修】东风暗换年华2

万历十五年二月,太后突然下了一道懿旨,命昭瑾搬去与她同住,以成孝统,同月,明神宗下诏封昭瑾为端孝公主,同年,加封昭瑾的外公为太傅,任命昭瑾的叔父郑承恩为吏部右侍郎,昭瑾的舅舅郑国泰为户部右侍郎,郑氏家族的再次兴起令举朝震惊。

大家都在揣测是何原因,毕竟吉贵妃早已于万历十一年逝去,自从那时起,郑家便已失去了当日的荣耀,如今皇上这番作为不知藏了什么药。

在朝臣们困惑的时候,昭瑾却是十分开心的,因为皇奶奶对她很好。昭瑾从小到大很少被人关心过,于是便对皇奶奶有了不可替代的感情,随着时间的增长,这种感情也愈发地浓厚。

“瑾儿,你过来。”一日午睡后,太后将她唤到自己身边。

“皇奶奶,有什么事吗?”昭瑾扬起小脸,一双大眼睛忽闪忽眨。

太后爱怜地看着她,温和道:“瑾儿也大了,是该学些什么了。告诉皇奶奶,你想学些什么?”

昭瑾想了想:“嗯,瑾儿想继续学舞。”

“继续学舞?”太后有些疑惑,“瑾儿以前学过舞吗?”

昭瑾点点头。

“那瑾儿后来怎么不学了?”

“后来舞师不见了,瑾儿也学不了舞了。”

太后闻言,愈发困惑:“不见了?瑾儿原来的舞师是谁?”

“是云娘姐姐。”

“原来是云娘啊。”太后瞬时了然地笑道,“云娘她不是不见了,她只是在潜心练舞罢了。”

“哦,对,瑾儿记起来了,云娘姐姐说她要练什么九天惊梦来着。”

“嗯,”太后点点头,“那你还想要云娘教你跳舞吗?”

“想!”昭瑾有些激动,眼中流露出了如玉般的光彩,竟晃得太后眼花。

太后面上依旧是笑:“那好,宣哀家懿旨,召云娘为端孝公主的舞师。”

是夜,昭瑾兴奋地睡不着觉,太后却在床上轻轻叹了口气,似有无尽的惆怅。

瑾儿,皇奶奶不知道这样做,究竟是帮了你,还是害了你。毕竟,仅凭你现在的容貌就已经太过招摇。

再想到白日里那双与皇帝无二的双眸,太后忍不住揉了揉眉间。

昭瑾很聪明又肯努力,加上原本就有些底子,于是学舞学的很快。云娘知晓她的聪慧,便更加悉心栽培,因而使她的舞技在短短一年内就已略有小成。不过这也使得她的堂姐,也就是她的舅舅郑国泰的女儿郑朝璎对此十分不满,天天嚷嚷着要学舞。于是朝璎和昭瑾便在此事上较起了劲儿。

明万历二十一年,努尔哈赤先后攻取了长白山讷殷、朱舍里和鸭绿江三部,整个建州女真基本被他统一。明朝以为这是收买的好机会,便商议送郡主和亲。本来只需和以往一样,在稍次的宗室中选出一名女子,赐封号即可。但郑氏家族太过荣耀,满朝均有所忌惮,便纷纷上疏请奏派郑朝璎前往建州和亲。郑国泰自是不愿让女儿前往荒凉之地受苦,却也无法反驳。朝璎听闻此事,大闹不止。

“我不嫁,凭什么要我去!”

“阿璎,不许胡闹!”郑国泰虽心有不忍,但是皇命在身,无可奈何。现在整个郑氏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戒备状态,如果在这时出了什么岔子,郑家就会成为靶子。

朝璎渐渐地停住哭泣,抽噎道:“为什么一定得我去,朱昭瑾她本身就是公主,为什么不要她去?”

郑国泰愣了愣,却发觉女儿说的未尝不是一个方法,便道:“你在家安心待着,我去一趟皇宫。”

当时太后前往云音寺小住,所以慈宁宫内最大的就是昭瑾,当她听闻是自己的舅舅要见自己,虽有疑惑,但还是让他进来了。昭瑾当时并不知朝廷上的风云诡异,更不知人心难测。

就在郑国泰进宫后的第二天,从宫内发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:端孝公主自愿前往建州和亲,以解父皇之忧。

当太后听闻此事时,速令回宫,却已回天无力。

太后回宫后的第二天,昭瑾前往太后处请旨。

此时她到太后面前,不再撒娇,而是做足了公主的礼节,十分正色:“禀太后,儿臣有两个不情之请,还望太后允纳。”

太后深深地看了看她,半晌才道:“你先说来听听。”

昭瑾闻言,恭敬道:“第一件,是儿臣以为自己目前年龄过小,想在及笄之年再出嫁。”

瑾儿现在这么小,若是马上和亲,还只是一个小丫头。太后点点头:“这件事,允了。”

昭瑾心喜,面上却是不显,又道:“这第二件,便是儿臣想在剩下的四年里学习女真话、蒙古语、骑射以及剑术。”

太后听罢,低低地叹了一声,将昭瑾唤到身边,摸着她黑亮而又柔顺的的头发,问道:“瑾儿,你可知,这意味着什么?”

昭瑾的目光却异常坚定:“瑾儿知道,求太后成全!”

太后看着眼睛里满是倔强的她,像极了彼时那人站在她面前的模样,不说话不动作,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她以为她也不老,却已看到了时间的轮回。

太后起身,叹道:“也罢,也罢。”

次日,明神宗昭告天下敕封端孝公主为端孝敬宜公主,于四年后即万历二十五年前往建州和亲。昭瑾受到前无古人的四字敕封让除了她之外的所有人惊讶,同时也让众人疑惑,不知皇上对这位公主的态度究竟是什么。

与此同时,太后下了一道密旨命编修董其昌教授端孝敬宜公主汉文、女真文、蒙古文,并秘密让司御前护驾的锦御大人教授公主骑射以及剑术。

虽然明面上只教公主一人,但公主的四名侍女:清扬、行露、菀柳、静姝都在同公主一起学习,五人同甘共苦,令太后欣慰不已。

昭瑾天生聪慧,竟只在两年内便学会了女真文和蒙古文,四名侍女虽不如昭瑾,但交流已是无碍。对此,董其昌十分钦佩,但课程完毕,董其昌便不能再继续教授,于是便在临别前赠了昭瑾一幅字:如月之恒,如月之升。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如松柏之寿,无不尔或承。

打赏
觉得本书不错?打赏作者,为作者加油!